人才培养

我校专家学者线上参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

image.png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2年11月8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人权法治保障”“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等议题,近100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形式进行了讨论和观点分享。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校长付子堂教授带领我院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我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副院长孟庆涛教授、研究人员朱林方副教授、李超群博士、郑若瀚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付子堂教授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发展权的全面保障》的大会主题发言中提出: 随着党的二十大对“发展”的高度强调,中国人权事业迎来了在全面保障发展权中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六大层面:第一,发展权保障的基础上,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厚植了发展根基。第二,发展权保障的主体上,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发展权保障的内容上,明确了从有效保障到系统保障的提档升级。第四,发展权保障的目标上,擘画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第五,发展权保障的路径上,坚定了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道路自信。第六,发展权保障的价值理念上,极大丰富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付子堂教授的主题发言已被《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2日)专版刊发。

孟庆涛教授在分论坛二作了题为《中国特色人权话语建构的人本原则及其推论》的发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对人权而言,人本是一个伦理命题,意味着人是根本,是基础,是尺度。“人本主义”是一种从人的内在向外在的论证,可以论证人权的普遍性维度。基于“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资源,可以在伦理上推出关于“人”的理论预设的不同命题:“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的本质性预设,人以个体、群体、类的方式存在的存在性预设,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目的性预设,人是主体不是客体的主体性预设,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平等性预设,以及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利益性预设。这些命题可以导出一些普遍的人权推论,而这些推论既可以有效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权的关联,也可以解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意蕴。

朱林方副教授在分论坛一作了题为《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的文明开创意义》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和中国人权观的原创性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些新提法、新表述,而且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革命意义的新的人权世界观和人权方法论,如党领导国家服务于人民权利的人权治理结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操作的人权方法论、法治保障人权和计划促进人权的双轮驱动模式、民生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平衡协调发展路径等等,谱写了人权文明的新篇章,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李超群博士在分论坛二作了题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中的人民话语》的发言。他认为:形成一套科学的人权主体观,对于构建人权话语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如何理解和表述“人的形象”,并基于这一形象确证人的主体地位,应是一切人权观念及其话语得以生成、展开的最基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直接地表述了一个人权主体概念即“人民”。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也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的人权话语往往与人民话语深度绑定、紧密连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板块中明确提到人权概念,即“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性论和人民观念的守正创新,其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从人的根本属性和现实属性出发,准确表达了人民的主体形象和主体地位,重点突出了人的创造者主体身份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郑若瀚博士在分论坛一作了题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认识论贡献与理论抱负》的发言。他认为,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当代中国关于如何认识、理解人权的基本主张、看法和理念,它旨在解决“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传统与当代关切”“底线守护与理想追求”这四对基本矛盾,并力图在国家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理论、人的理论四个维度实现理论突破。当代中国人权观成于中国人权实践,也应更进一步引领、规范具体实践,成为中国人权实践不断自我鞭策、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重要标尺和关键驱动力。

张永和教授承担了分论坛二评议。

我校专家学者发言及点评得到与会专家学者好评,体现了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整体研究实力。我院将继续集中力量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为推动新时代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