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18时30分,华政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华政人权论坛”第二讲以线上的形式在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举行。我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做了题为“人权概念、人权话语及话语体系”的讲座,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胡玉鸿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理解人权概念、人权话语的形成、人权话语的传播与体系化四个方面展开。许多内容为张永和教授首次公开讲授。
首先,讲座探讨了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认识和总结,我国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民主”“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人权”等原创性人权话语。2017年6月2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次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标志性事件,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权话语正在形成国际共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建立起一套中国自己的人权话语、人权话语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张永和教授认为,这些话语的原创,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中国在人权事业发展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升华。除此之外,人权话语的原创还需建立在国际人权共识基础之上。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对人权的基本理论有清楚的认识,对人权概念、人权话语以及人权话语体系予以全面理解。
其次,以词源考据的方法,从中国到西方,古希腊到近现代,从横向与纵向两条脉络梳理了人权概念的产生过程。张永和教授认为,远古时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没有形成明确、完整的人权概念。人权概念源自于大量有关人权的理念、思想和话语累积,产生于人对现象世界的认知和归纳总结。不可否认,人权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但与西方将人权概念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观念不同,他提出人权概念的位阶理论,并主张人权不是有关“人”的全部,人权只是人对自己的“一方面”认知的表达,是“人”的一部分。因此,相较于“人”的概念,人权概念只能处于二阶。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人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地表述为各项具体权利,例如,自由、平等、公正、尊严、发展权、生存权、隐私权等三阶概念。
再次,介绍了人权话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他认为,人权话语应该先于人权概念出现,人权概念是是对人权话语的归纳和精炼。但人权概念出现以后,必然会对其进行解读、诠释,这便又会催生出新的人权话语,而这些人权话语在很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基于人权概念存在于不同的人权实践的原因。因此,对人权概念的阐释,其实是新的人权话语形成的重要过程。
最后,表明了人权话语体系构建与人权话语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既需要符合世界人权共识,但也应当蕴含一定的中国元素,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合理的话语表达。在推动人权话语传播方面,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是人权话语传播最重要的方面,并且这些故事应当以“人”为出发点。
西南政法大学赵树坤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金芳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对张永和教授的讲座予以精彩点评并提出问题,线上听众反响热烈并积极参与了问题探讨。
本次讲座持续3个小时,其中线上参加讲座的高校师生及实务部门的同志达300余人,他们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由于本次线上讲座的参加人数达到了会议室容量的上限,许多同学无法实时线上听讲。讲座后,同学们通过录屏观看了本次讲座。
(本文供稿:黄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