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广州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和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于线上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和人类文明意义”,来自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20余所高校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院副院长孟庆涛教授参加本次会议,并在会议第二单元“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主题环节作了题为“人权话语研究的一种方法:‘跨语际实践’的方法论向度”的发言。
(图为孟庆涛教授发言)
他认为,思维、方法有可能决定问题的提出方式、答案的获取过程和答案的走向。在人权话语研究中,“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可以作为一种话语研究方法,以中文“人权”和英文“human rights”的“对应”关系为例,通过对其主客方语言“虚拟对等”关系本质的说明,在语言及语言历史建构的过程中展示其文化“公度性”原理。具体来讲为四个问题,一是“跨语际实践”的本质,从语言学意义上看它是主客方语言的“虚拟”对等;二是从文化角度看,“跨语际实践”是语言的文化交叠与诠释;三是“跨语际实践”的公度性原理;四是从中文“人权”与英文“Human rights”的虚拟对等关系来展示“跨语际实践”的公度性。该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供稿人:马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