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李文军

image.png


个人简介

李文军,男, 汉族,1988年出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博士,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人权与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在《比较法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权》《改革内参》《北大法律评论》《青年研究》《刑事法评论》《北方法学》《交大法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探索》《刑法论丛》《证据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和转载论文40余篇。其中,已发表核心期刊26篇,有3篇文章分别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已主持完成4项省部级课题。获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其他科研成果奖5项。论文《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效与路径研究——基于实证考察的分析》,获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西南政法大学 东园致雅楼3楼人权研究院

邮编:401120

电子邮箱:leewenjun562@163.com


【教育背景】

2014.09-2017.12   四川大学法学院     法学博士(诉讼法专业)

2011.09-2014.07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法律硕士(刑法学)

2007.09-2011.07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文学学士(英语专业)


【参加工作时间】2018年1月


【研究方向】人权法、刑事法学


【承担课程】人权概论、司法制度和人权保障研究、人权与司法等


【职业资格】师资博士后


【社会兼职

2022.06至今,《人权法学》编辑部编辑。

2021.11至今,刑事法前沿理论与疑难案件研究中心研究员。


【课题研究】

1.《美国仇视亚裔犯罪问题研究》(主持),2022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大项目)。

2.《刑事庭审调查改革落实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主持),202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3.《教育援疆援藏政策举措研究》(主持),2021年国家高端智库项目。

4.《刑事庭审调查实质化改革研究——基于对成都市两级法院试点案件的分析》(主持),2019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八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5.《庭审实质化改革认证规则体系研究》(主持),201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6.《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效与路径研究》(主持),2018年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7.《检察官惩戒制度实证研究》(主持),2018年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项目。

8.《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参与),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9.《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规范性量刑建议研究》(参与),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项目。

10.《刑罚退出机制的价值确立与实践运行研究》(参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人权概论》(参与),2018年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重点在线开放课程。

12.《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参与),2022年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


【获奖情况】

1.2018年,论文《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效与路径研究——基于实证考察的分析》获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征文一等奖;第三届鹭岛刑事法论坛暨第四届刑事司法论坛一等奖。

2.2019年,论文《美国安珀系统与中国打拐系统比较研究》获第十四届西部法治论坛一等奖。

3.2019年,论文《庭审实质化改革之人证调查问题研究——以“交叉询问”为中心》获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征文三等奖。

4.2019年,论文《庭审实质化改革案件适用范围研究——基于案件类型和审级制度的分析》获浙江省法学会司法体制改革研究会二等奖。

5.2019年,专著《刑事庭审调查的理论与实践》获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省部级)颁发的“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证书。

6.2020年,论文《刑事审判证据调查顺序主导权与方法比较研究》获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颁发的全国高校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论坛二等奖。


资格证书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格证书

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级)


【培训进修】

2015.07,参加北京大学法学院社科法学暑期培训班学习。

2015.09-10,到我国台湾地区中正大学法学院交流学习。

2018.03,参加中促会第二期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班学习。

2018.07,参加“第二十一期人权知识培训班”学习。

2022.07-08,参加“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2023.01-02,参加“2023年寒假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学术成果】

一、著作

1.《刑事庭审调查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

3.《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参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版。

二、论文

1.《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效与路径研究——基于实证考察的分析》(独著),《比较法研究》(法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20年第2期转载)。

2.《被诱拐儿童快速解救机制实证研究——基于对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考察》(独著),《北大法律评论》(法学类CSSCI来源集刊),第18卷第2辑,2019年4月出版。

3.《美国安珀系统与中国打拐系统比较研究》(独著),《青年研究》(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8年第3期转载)。

4.《庭审实质化改革案件适用范围研究——基于案件类型和审级制度的分析》(独著),《交大法学》(法学类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8年第4期。

5.《法庭质证的内在结构与理论剖析——兼评“三项规程”的相关规定 》(独著),《北方法学》(法学类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8年第5期。

6.《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应关注受虐儿童的保护》(独著),《检察日报》,2019年4月24日。

7.《完善儿童失踪信息的紧急发布和救助》(独著),《改革内参》,2019年3月15日。

8.《庭审实质化改革之人证调查问题研究——以“交叉询问”为中心》(独著),《澳门法学》,2019年第1期。

9.《刑事审判认证规则体系研究——以当庭认证改革为切入点》(独著),《澳门法学》,2019年第2期。

10.《庭审实质化改革证人出庭问题研究》(独著),《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9年7月31日出版。

11.《对公民基本人权的有力保障》(独著),《人民日报》(CSSCI来源期刊),2019年8月17日。

12.《失踪儿童快速救助联动机制构建的新进展》(独著),《中国人权蓝皮书》,2019年10月28日出版。

13.《<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应如何完善强制报告制度的建议 》(合著),《改革内参》,2019年10月28日。

14.《儿童虐待强制报告和保密义务的冲突与协调 ——以印第安纳州的相关规定为例》(独译),《澳门法学》,2019年第3期。

15.《被告人在公诉案件中的角色定位》(独著),《时代法学》,2018年第5期。

16.《地方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应兼顾制度改良和制度创新》(合著),《改革内参》,2020年8月15日。

17.《美国儿童虐待强制报告法的演变历程——兼评宾夕法尼亚州的相关规定》(独译),《刑法论丛》(法学类CSSCI来源集刊),2021年10月31日出版。

18.《证明力规则的形成、功能及面临的深层挑战》(独译),《法治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4期。

19.《亟待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合著),《改革内参》,2021年2月1日。

20.《阿拉斯加州公共卫生改革:迈向模范公共卫生法》(独译),《民间法》(法学类CSSCI来源集刊),2021年6月30日出版。

21.《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证据调查顺序研究》(独著),《证据科学》,202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1期转载)。

22.《人民至上与全球人权治理——“2021·南南人权论坛”学术观点综述》(独著),《人权》(CSSCI来源期刊),2022年第1期

23.《美国对阿富汗人民人权的剥夺和侵犯》(独著),《光明日报》(CSSCI来源期刊),2022年5月30日。

24.《侦查不公开原则的基本问题与适用界限》(独著),《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法学类CSSCI来源集刊),2022年6月1日出版。

25.《美国仇视亚裔犯罪激增 暴露美式人权的沉疴》(独著),《光明日报》(CSSCI来源期刊),2022年7月14日。

26.《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的新进展——以山东省为例》(独著),《中国人权蓝皮书》,2023年1月1日出版。

27.《虐童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其解决》(独著),《青年研究》(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5年第2期。

28.《存款共同占有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命运》(独著),《刑事法评论》(CSSCI来源集刊),2015年第1期。

29.《虐童行为告诉方式的转换与规制》(独著),《理论探索》(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5年第5期。

30.《当前家暴受虐儿童法律保护的局限与完善》(独著),《学前教育研究》(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2016年第8期。

31.《转账错误受领人拒绝归还行为的定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3期。

32.《虚假信息威胁民航安全行为的刑法规制——以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为视角》,《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5年第3期。

33.《网络谣言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晋阳学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5年第2期。

34.《存款共同占有说理论根据的嬗迭和异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类中文核心),2015年第6期。

35.《我国家暴虐童追诉限缩的批判性反思》,《当代青年研究》(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7年第4期。

36.《虐童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其解决》,《青年研究》(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15年第2期;

37.《存款共同占有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命运》,《刑事法评论》(CSSCI来源集刊),2015年第1期。

38.《虐童行为告诉方式的转换与规制》,《理论探索》(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15年第5期。

39.《当前家暴受虐儿童法律保护的局限与完善》,《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16年第8期。

40.《被诱拐儿童快速解救机制实证研究——基于对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考察》,《北大法律评论》(CSSCI来源集刊),2018年第2期。

41.《转账错误受领人拒绝归还行为的定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3期。

42.《美国安珀系统与中国打拐系统比较研究》,《青年研究》(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6期。

43.《虚假信息威胁民航安全行为的刑法规制——以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为视角》,《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5年第3期。

44.《网络谣言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晋阳学刊)》(CSSCI扩展版),2015年第2期。

45.《存款共同占有说理论根据的嬗迭和异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类中文核心),2015年第6期。

46.《我国家暴虐童追诉限缩的批判性反思》,《当代青年研究》(CSSCI扩展版),2017年第4期。

47.《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本质及其路径》,《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普刊),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