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李昌林




【个人简介】

李昌林,男,汉族,1968年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刑事检察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少年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安全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曾任四川省南充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1998年2月至2022年7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刑法教研室、刑事诉讼法教研室工作,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曾挂职担任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4年入选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2008年获得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1年入选第三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西南政法大学东园致雅楼三楼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

邮编:401120

电话:023-67258240

电子邮箱:1299162458@qq.com


【社会兼职】

重庆市、四川省多家法院、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研究方向】人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司法制度


【承担课程】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人权司法保障等


【课题研究】

《出罪规范适用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一般项目;

《刑事生效裁判的申诉和处理》(主持),国家高端智库2018年度重点项目;

《未决羁押制度》(主持),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深化审查逮捕机制改革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2010年度一般项目;

《基层检察机关实施刑事诉讼法状况实证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度一般项目;

《公诉案件一审程序改革研究》(主持),中国法学会2009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

《刑事实体裁判研究》(主持),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度重点项目;

《被害人补偿制度研究》(主研),中国法学会2007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论刑事裁判权的归属》(主持),2004年度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比较研究》(主持),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度重点项目


【获奖情况】

智库报告《〈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规定〉专家建议稿与论证》(未刊稿),2014年5月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人民检察杂志社“岭南杯”刑事申诉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征文特等奖

译文“灰色地带:反腐败法律的文化分析”2009年12月29日获得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第九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

论文“法官资格制度——比较与借鉴”(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8期)于2004年8月获得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编辑部“海韵杯”有奖征文二等奖;

论文“论刑事裁判权对不当不起诉和不当起诉的制约”(未刊稿)2001年12月获得重庆市法学会、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西南政法大学“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三等奖;

论文“论走私犯罪的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未刊稿)1999年1月获得四川省法学会、四川省检察官协会刑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论文“论共同过失犯罪”(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3期)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


【学术成果】


一、著作

1. 《从制度上保证审判独立——以刑事裁判权的归属为视角》(专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比较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 《专横的正义:美国检察官的权力》(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5. 《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研究》(合著第二作者),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 《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合著第三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7. 《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合著第四作者),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 《金融犯罪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9. 《牛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指南》(译著,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 《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译著,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各国法律制度概况》(译著,合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二、教材

1. 《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2013年、2016年、2019年版

2. 《刑事诉讼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2011年版。

3. 《刑事诉讼法学》(撰写下册),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 《刑法总论》(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005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9年版

5. 《刑法学》(参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经济刑法学》(参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三、论文

1.《推进少捕慎押三策》,《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年第1期;

2.《践行少捕慎诉慎押保障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中国实践》,《人权法学》2022年第5期;

3.《刑事程序法治的发展路径》,《理论探索》2016年第1期;

4.《刑事证据排除的范围、阶段和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5.《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沙区模式研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春季卷;

6.《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的人权保障——沙区模式调查》,《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3)》

7.《刑事上诉理由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7期;

8.《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为核心》,《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

9. 《检察机关履行证明责任的保障机制》,《人民检察》2010年第24期;

10.《侦查阶段的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刑事法评论(第25卷)》;

11.《降低羁押率的途径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4期;

12.《证明、查明与拍板——真实发现途径与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3.《灰色地带:反腐败法律的文化分析》(译文),《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4.《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第二作者),《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

15.《对抗制•羁押率•简易程序适用率——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究中的流行误区剖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6.《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制约——以赋予法院形式裁判权为核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8. 《从制度上保证人民陪审员真正享有刑事裁判权——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19.《论对公诉的司法审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0.《论通过法官实现控辩平衡》,《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

21.《刑事诉讼法官回避制度的完善》,《人民司法》2006年第4期;

22.《论民众的实体裁判权》,《刑事法评论》(2005年卷)

23.《从制度上保证审判独立——以司法独立的国际标准为参照》,《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4.《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中国司法》2004年第4期;

25.《英格兰刑事诉讼中的诉因制度》,《公法(第5卷)》;

26.《法官资格制度――比较与借鉴》,《人民司法》2003年第8期(2004年8月获得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编辑部“海韵杯”有奖征文二等奖);

27.《诉判同一与变更罪名》,《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28.《强行侦查权之司法制约的比较考察》,《河北法学》2003年第1期;

29.《以审判为中心――21世纪我国刑事诉讼之走向》,《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0.《刑事司法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綦江虹桥案件的实体判决评析》,《刑事法判解》(第4卷);

31.《控辩平衡的程序保障――兼论我国刑事诉讼对英美证据开示制度的借鉴》,《刑事法评论》(第8卷);

32.《试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学》1995年第3期;

33.《论共同过失犯罪》,《现代法学》1994年第3期


【培训进修】

2000年9至12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国际人权法培训班的学习

2002年1月至9月赴欧盟参加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第三期律师项目的学习